大家好,我是潘同學。
很開心能拿到夢校哥大的錄取,接連收到OFFER,除了發自內心的高興外,還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高層級認可,有了繼續鉆研自己熱愛領域的動力。
很高興今天能給大家分享我的申請經歷,希望能幫助到大家。
01
GPA、語言、作品集
考入藤校的三把抓手
我中學理科就比較好,很喜歡理科的邏輯思維。我從小也一直接觸素描、水彩、書法之類的藝術表達形式 ,對美術也非常感興趣 。也因此,我很喜歡理學和美學兼顧的建筑學。
我大一本來學的是交通院的地質工程,感覺還是沒有建筑那么有意思,后來轉專業到建筑設計。
我們學校從大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專業技能,包括建筑設計、建筑空間布局等內容,我的基本功也是比較扎實的。
潘同學作品集節選,未經許可嚴禁轉載
關于本科之后繼續升學,我是沒有太大疑問的。但是關于在國內還是國外讀,我和家里有些分歧。所以最后決定出國的時間已經是大三了,其實也不早了。
申請方向上,我選擇了美國。首先是,我的同學和朋友基本上都是申請美國方向的,我去美國也能有個照應;其次是因為美國學校更多,選擇的范圍也更大,申到好學校的概率也大一些;最后,是因為美國的學制還是比較長的,可以更好地感受美國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氛圍。
我們學校有學長申請到了藤校,所以我覺得自己的希望還是挺大的,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主要的方向也是哥大、賓大、康奈爾等院校。
哥大官網
在這一眾院校中,我最喜歡的還是哥大。因為哥大在紐約曼哈頓,可以看到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。在大學里講的那些建筑、景觀案例都能親身體驗到。而且哥大本身項目的風格也比較多樣,很適合我。
選定目標院校之后,我著手校內準備GPA、語言,校外準備作品集。
當時我的績點也不拔尖,但是對于出國來說GPA還是比較重要的,所以我大三之后就瘋狂刷績點,重修之前的課,最后把績點提升到了3.7左右。
同期也開始準備托福,最早我托福80多分,但是美國方向語言必不可少,就一直抓緊準備,背單詞、復習。還好一次比一次高,最后成功的考到了100多分。
02
改變思維,學習技法
斯芬克助力我的藤校申請
作品集方面,我們學校好多人都在斯芬克,大家反映機構也很不錯,我的導師張老師也是空間科系特別厲害的老師,我也就在斯芬克報名了。
在學習過程中張老師也對我幫助挺大的。
學校里的項目,一般都是博物館或者說活動中心,比較基礎,也比較扎實,但是比較缺新穎的概念。我最早做項目也是比較保守的,張老師經常引導我,最后也才做出比較開放性的主題。
第一個項目、第二個項目、第三個項目都是比較抽象的,概念很新穎。
第二個項目的形態,有一種解構主義的概念在里邊,這個概念很復雜,后來跟張老師多次溝通,篩選,遇到難點,導師還會幫我往下推進項目。最后完成的還比較順利。
03
思維新穎,圖紙精細
美國方向作品集劃重點
下面具體來聊一下我的作品集:
我最早是做了四個項目,哥大的DDL比較晚,后期又補充了一個項目,我的作品集一共有五個項目。
第一個和第二個概念比較新穎,從形式和形態的角度出發,有邏輯性比較強的分析圖紙。第三個概念比較抽象。第四個地域比較特殊。項目五就偏重基礎一些。每一個方向都不太一樣,全方位展現自己的能力。
我第一個項目是參加了谷雨杯的競賽,做了一個集市,主要概念是日晷(跟時間變化有關的一個概念,古代用來記時的一個工具)。
中國古代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根據光線來調配人們的生活,反映四季變化,影響百姓的集市活動。
潘同學作品集節選,未經許可嚴禁轉載
而且光線對于建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,光可以影響建筑。所以我們就希望在設計中突出用光來調配集市這個新型概念。
我們決定從日晷這個概念出發,在集約管理集市的普遍現狀下,恢復自由集市的開放性,打破集市單一的買賣關系。
我們選址在香港的油麻地集約市場,這個沒有旁邊開放市場那么火爆的集市,相對來說比較落寞或者說是已經衰敗。
我們通過調研,發現油麻地集約市場,也是受光的影響。它最早是個海鮮市場,室內光線非常黑暗。功能單一,公共空間比較缺乏,引導性不強,空間利用率也低。所以我們就提出,保留原始的骨架,結合光的運動軌跡,設置開放的公共空間。
讓店鋪根據時間來規劃,分為自由攤位、全時段店鋪和定時店鋪。在這個項目中,光既是空間、視野導向,又可以作為市場管理機制的媒介。以光為媒介、時間管理機制,以時間為模度的建筑空間,以公共空間為骨架的可生長機制就產生了。
在這個項目中,希望光在建筑當中能夠讓人感受到,相當于給光線做了實體化的設計,需要一些地理的理論基礎,比如,北京和香港,不同緯度,光線照射的時間也不一樣,季節的狀態也不一樣。
潘同學作品集節選,未經許可嚴禁轉載
所以我們先去調查了香港地區的緯度,進行了太陽光照的模擬。根據光線的角度確定我們屋頂要制作多少個光筒,光筒相當于時間限制,控制早市、午市、晚市的時間。
美國高校也是比較看重手工模型的,借用了斯芬克的3D打印機,把光筒打印出來。
第二個項目是關于種族歧視的建筑項目。在南非找了塊地,這塊地的左邊是白人區,右邊是黑人區,中間有一條綠地給隔開了。這個項目的核心概念是希望兩邊的黑人和白人能和平相處。
我先是研究了,當地城市發展的規律,南非本來就是一個各個種族大融合的國家。原本的區域是黑人、白人和有色人種聚居,但這個地方剛好被隔開了。然后整個城市的發展還是有一個方向性的。
潘同學作品集節選,未經許可嚴禁轉載
我在網上調查了,這個城市在每個年代,是怎么擴張的,這塊地是如何形成的。然后我通過比較具象的方式,把城市的地塊折疊,回溯歷史。希望這些人們可以回溯他們的歷史,回歸他們生活的本質,讓他們能夠和平地生活在一起。
這是一個比較意向化,從形態出發的一個項目。探索了通過有關城市歷史的信息產生的建筑的可能性,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南非當地居民提供一個活動中心,讓他們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。
最后關于申請還有一些小建議:
本科可以多參加競賽,提升背景的同時也能增加專業技能;
斯芬克導師很有實力,作品集沒啥問題,但也一定要好好準備語言;
作品集的話,最開始不會畫,多找一些參考,多跟老師交流。別自己悶著頭做,做的不對,后面還要推翻再來;
作品集內容的話,出圖要細致,該展現效果的圖紙(比如效果圖)就可以用更多更重的色彩去表現效果,這樣跟精細的線稿圖結合在一起,整個作品集給人的觀感就會有輕有重,效果更高級;
最后,美國方向偏向線稿風,圖紙比較精美。只要項目本身概念性比較強,完成度比較高的話,也是沒什么問題的。